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围绕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重点发展战略要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围绕我校创建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定位,根据《临沂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任务,按照《临沂大学“十三五”专项规划和学院发展规划编制方案》要求,结合商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创新创业型大学办学体系形成的关键期,是转型发展和内涵提升的攻坚期。商学院必须抓住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现有发展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形势,明确定位,真抓实干,为实现学院发展再创新高而不懈努力。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商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科学管理,持续优化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水平,“十二五”总体目标基本实现,取得主要成绩如下:
1.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在过去五年中,商学院党委不断加强班子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各项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极大提高了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师资队伍逐步优化。在过去五年中,商学院新增副教授6人,新进教师13人,新增博士学位教师11人,有14人考取在职博士,目前商学院已获得博士学位共15人,在读博士6人,高级职称比例29.34%。
3.学科建设初现成效。现有省级“十二五”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特色专业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2010年以来,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纵向科研项目12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国家红色旅游办公室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软科学项目8项、山东省教育厅等厅级项目8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临沂市社科规划项目87项,发表学术论文81篇,纵向课题经费179.3万元。服务社会的横向科研项目26项,经费291万元。
4.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成绩显著。2014年新上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并于当年招生;立项并完成省级教学改革立项1项;完成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2项;有12人分别获得教学能手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三等奖;建成校企、校地联合人才培养基地7个。
5.社会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五年来,商学院坚持“服务地方,引领社会”的指导思想,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合作共享、共赢。7人到临沂市商城管理委员会、蒙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临沂化工市场等相关单位挂职。为华盛江泉集团、莒南县供电公司等企业进行中高层管理者培训。与临沂市中小企业局合作,为部分企业进行了员工培训。承担了恒信木业公司、蒙山旅游集团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项目。编制了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总体规划、沂南等县区的旅游规划等。
6.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过去的五年中,商学院高质量就业率位列全校第一,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 97.84 %。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3项。公开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37篇,申请专利1项,获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6篇。成立了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入驻学生创业项目85个。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喜人。获国家级特等奖60人次,一等奖133人次,二等奖60人次,三等奖36人次。获省级一等奖23人次,二等奖52人次,三等奖71人次。
(二)环境分析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分工、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前景渐趋清晰。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体现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中高速增长特征,经济发展动力已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对人力资本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山东作为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十二五”末生产总值已达到6.3万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因此,作为鲁南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商学院在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同时也面临新的契机。在人才培养方面将继续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瞄准国际国内人才需求,加强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合作,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更宽广的出口。
此外,临沂作为山东省规划的三大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区域经济尤其是涉外经济与贸易、商贸物流业、旅游业发展迅速,商贸物流之都的地位更加巩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正在加速形成,因此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创新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从具体数字看,2015年,临沂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20亿元,位居全省第7位;增幅10.4%,位列全省第二,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数量均位居全省之首。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成为山东省第6个、全国第29个工业产值跨入“万亿级”的地级市。“十二五”末,临沂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实现3200亿元,年均增长21%;出口总额、物流总额、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达到60亿美元、2.6万亿元和11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全省首位。良好向上的经济发展态势能够吸纳大量、高层次的经济管理类人才。2015年临沂市接待游客5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0亿元,A级景区116家,其中蒙山旅游区为国家5A级旅游区。星级饭店48家,旅行社94家。2016年临沂市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与临沂市区域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相比,临沂市经济管理类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尤其在当今临沂经济跨越式发展、商贸物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以MBA、MTA为代表的高层次专业性人才更是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十三五”期间,商学院将在继续推进现有专业发展基础上,新上市场营销、管理科学与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力争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根据《临沂大学“十三五”专项规划和学院发展规划编制方案》、《临沂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提出商学院“十三五”发展“一二三”战略,即打造一大特色——商贸物流,整合两种力量——教学与团学,依靠三项抓手——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学科、社会服务团队。
1.打造一大特色。依据临沂区域经济社会要求和学校学科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商贸物流专业群建设,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方面打造商贸物流特色。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一流经济管理专家,按照“大师+团队”模式,组建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大财经应用研究课题等科学研究项目,培养面向商贸物流产业与企业的应用型人才,承担“临沂模式”转型升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临沂商贸产业与企业管理创新、涉外经济与跨境电商领域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将商学院建成国内商贸物流领域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高地,建成临沂市政府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的智库。
2.整合两种力量。整合教学与团学两种力量,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理顺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师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维护团结大局,形成凝心聚力、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干事创业的氛围。实施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服务发展意识、特色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3.依靠三项抓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重点建设区域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做好工商管理硕士点申请工作;依托区域经济与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社会服务。
(二)学院定位
1.目标定位:国内商贸物流领域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高地,临沂市政府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智库。
2.类型定位:经济管理类应用研究型。
3.人才培养定位:以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4.学科定位:依据临沂区域经济社会要求和学校学科发展战略,继续强化现有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形成新老结合、宽窄适度、文理兼备、经管融合、特色鲜明的商贸物流专业群。
5.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沂蒙,面向山东,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四)主要目标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为指导,以建设“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为核心,加强科学管理,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水平,在同类院校商学院中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目标如下:
1.学科建设
“十三五”末,将学院建成国内区域经济与商贸物流研究领域的学术高地,落实学校重点学科培优工程、特色学科培育工程、硕士点突破工程,力保区域经济学获批“十三五”省重点学科,力争获批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
2.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重点建设优势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积极推进应用专业群商贸物流群的建设,新上本科专业3个。加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培育,争取省级以上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校级项目25项。使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比例达到10%。建成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孵化基地)5个;打造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优秀的创新创业精品课程5门。承担5个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示范项目。力争大学生国家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00人次,省级及获奖200人次。学生高质量就业率达到50%。
3.科研创新与学术创业
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发表社科五类以上学术论文35篇。科研经费到位60万元以上。
4.地方合作与服务
与临沂市商城管理委员会、临沂市商务局、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合作,力争在2017年前将商学院建成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以区域经济与物流发展研究团队为基础,不断提高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水平。
5.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专业行业领军人才1名,引进学科带头人1-2名,引进博士师资15名。专任教师博士比达到40%。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外派教师和管理干部国内外培训及挂职锻炼50人次。加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建设,打造1个省内知名创新创业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创新创业教学团队。10人入选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库。
6.国际交流与合作
密切与已有国(境)外合作学校的联系,争取与2所国(境)内外高校实现学分互认,招收留学生10人,其中学历留学生2人。出国留学学生达到30人。
7.学院文化建设
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从精神、制度和物质层面全方位打造学院“商学”文化。2016年完成物质层文化建设,2017年完成制度层文化建设。2018年初步完成精神层文化建设。
8.学生教育管理
以“领航工程”为载体,提升青年学生政治素养,以“筑基工程”为主线,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以“素养提升工程”为依托,打造强而精的学团队伍,以“圆梦工程”为目标,夯实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文明工程”为标准,搭建学生实践平台,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专栏商学院“十三五”关键指标体系(KPI) |
一级指标 | 序号 | 二级指标 | 商学院数量 | 指标属性 |
学科专业 | 3 | 省内一流学科(个) | 1 | 约束性 |
人才培养 | 5 | 省级以上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 | 1 | 约束性 |
7 | 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比例(%) | 10% | 约束性 |
8 | 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孵化基地)(个) | 5 | 约束性 |
9 | 大学生国家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人次) | 300 | 约束性 |
10 | 获得资助的大学生科研创新与自主创业项目(项) | 50 | 约束性 |
11 | 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项目(项) | 25 | 预期性 |
12 | 实现学分互认的国(境)内外高校(个) | 2 | 约束性 |
13 | 留学生(人) | 10 | 约束性 |
14 | 其中:学历留学生(人) | 2 | 约束性 |
15 | 出国留学学生数量(人次) | 30 | 约束性 |
17 | 学生高质量就业率(%) | 50% | 约束性 |
科研创新与学术创业 | 19 | 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项) | 18 | 约束性 |
20 | 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项) | 5 | 约束性 |
22 | CSSCI收录论文(篇) | 35 | 约束性 |
23 | 计划类科研经费(万元) | 60 | 约束性 |
24 | 委托类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万元) | 100 | 约束性 |
27 | 进入政府决策的咨询建议服务项目(项) | 5 | 约束性 |
人才队伍 | 31 | 引进高水平博士、教授(人) | 15 | 约束性 |
32 | 校本部专任教师博士比(%) | 40% | 约束性 |
33 | 专业行业领军人才(人) | 1 | 约束性 |
34 | 学科带头人(人) | 1-2 | 约束性 |
35 | 外派教师和管理干部国内外培训及挂职锻炼(人次) | 50 | 约束性 |
另,为落实学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十三五”期间商学院还将打造1个省内知名创新创业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争取10人入选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库。承担3个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示范项目。重点建设优势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应用专业群。 |
三、主要任务
(一)学科建设
1.落实学校重点学科培优工程,将区域经济学建成省内一流学科。依据临沂区域经济社会要求和学校学科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商贸物流专业群建设,开展区域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研究。做好“十二五”省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的总结验收工作,并力保成功申请、获批“十三五”省重点学科,积极推进旅游发展与规划、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农业与农村经济三个研究方向的深入研究。将商学院建成国内商贸物流领域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高地,建成临沂市政府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的智库。
2.落实学校特色学科培育工程,以临沂旅游资源为委托,积极开展旅游管理应用学科建设,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规划等方面打造学科特色。
3.落实学校硕士点突破工程,与兄弟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做好工商管理硕士的申报工作,力争获批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争取在每个专业中培育硕士点。
(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1.适应临沂商贸物流发展形势,重点建设优势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重点发展进商贸物流应用专业群,“十三五”期间新上市场营销、管理科学与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本科专业。
2.加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培育,建成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30项,争取省级以上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
3.完成修订并执行新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共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比例达到10%。
4.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室2个,建成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孵化基地)5个,将创业与创新管理、外贸单证实务、旅游管理等3门课程打造成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优秀的创新创业精品课程。承担3个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示范项目。
5.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力争大学生国家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00人次,省级获奖200人次。获得资助的大学生科研创新与自主创业项目50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5项。
6.拓宽学生就业出口,学生高质量就业率达到50%。
(三)科研创新与学术创业
1.加强科研组织和项目培育工作,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发表社科五类以上学术论文35篇。科研经费到位60万元以上。
2.健全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以科研推动教学,力争科研新突破,推进学术创业。
3.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高层次专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来校做报告。
(四)地方合作与服务
1.以区域经济与物流发展研究团队为基础,不断提高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水平,围绕市县及大型企业“十三五”规划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旅游策划与规划、商贸物流发展、市场营销、农业与农村发展等领域,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期间争取委托类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转化收益100万元。
2.着眼临沂区域经济与商贸物流发展实际,积极与临沂市商城管理委员会、临沂市商务局、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合作,积极争取委托课题研究,将商学院建成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使进入政府决策的咨询建议服务项目达到5项。
3.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校地协同创新,争取建设一批校地、校企合作平台。
(五)师资队伍建设
1.根据学科和团队建设需要,柔性引进专业行业领军人才1名,引进学科带头人1-2名,引进高水平博士、教授15名。
2.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外派教师和管理干部国内外培训及挂职锻炼50人次,每位专任教师每年外出参加学术会议1-2次,举办1-2次全部教师参加的业务培训。
3.加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建设,打造1个省内知名创新创业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创新创业教学团队。10人入选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库。
4.落实“教师队伍博士化”工程,深入实施“名师工程”,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专任教师博士比达到40%。每年选派教师国内访学3-5人次、每年国(境)外访学1-2人次。
5.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力争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
1.通过学校与学院层面的短期交流互访,支持教师互派与学生互换,密切与已有国(境)外合作学校的联系,争取与2所国(境)内外高校实现学分互认,招收留学生10人,其中学历留学生2人。出国留学学生达到30人。
2.支持教师申请山东省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国际合作培养、山东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访学项目。
3.支持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国(境)外博士学位、开展国(境)外博士后研究项目。
(七)学院文化建设
1.特色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以校风、校训为核心,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营造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学术氛围,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大学文化。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积极做好学院文化创新、品牌文化创建和学院文化活动平台,努力构建“商科”学院的特色文化,增强办学的凝聚力。
2.制度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职责明确、勤政高效、和谐进取、开拓创新的内部体制和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学院制度性文化环境,调动和激励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院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发扬学术民主,实现科学决策,完善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完善教授治学制度。二是加强学院管理制度创新,根据学校相关制度要求,健全和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学院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
3.行为文化建设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增强师生爱国意识、集体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使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崇尚学术,献身科学。使管理人员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学习上不断追求进步,把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精神结合起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奋发努力,立志成才。
(八)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
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完善学生创激励机制,实施“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计划”,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齐鲁创新创业雏鹰计划”等项目。支持创建创新创业社团。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支持,优化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1.建立30人左右的学院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其中10%邀请人力资源、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专家领导,30%面向社会选聘优秀企业家,60%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构成。争取10人入选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库。
2.积极实施“1381”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使10%在校本科生参与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的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活动,80%参与各类创新创业主题赛事,10%的本科生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3.建设创新创业基地。新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5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8个。
四、保障措施
“十三五”期间,商学院将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创造干事创业的和谐氛围。全面提升学院班子领导能力与执行能力,搭台建制创氛围,凝心聚力促发展,全力保障商学院“十三五”规划的有效实施。具体如下:
(一)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建设。通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倡导学术诚信,健全学风惩防机制,严防学术失范行为,遏制学术腐败孳生。严把晋职关,严肃教风考风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团学工作与学生管理环境。
(二)全面落实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保障五年规划实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将关键业绩指标分解到每个年度,并指定学院班子成员、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学术和社会服务团队负责人等专人牵头,逐一落实到教师与团学。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目标完成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评优树先相结合。探索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科学术团队、社会服务团队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教师教学与辅导员学生管理的融合发展机制。为学院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三)切实加强民主环境建设,创造干事创业的和谐氛围。商学院将理顺内部运转体制机制,关心群众生活,精细谋事、精心做事、精诚共事,鼓励教职员工为学院发展尽职、尽责、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事业发展凝聚人心,构建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氛围。